用户名: 密码:
  • 黄公望的丹法及其画境
  • 浏览 1998 次 【字号 】 发布日期:[ 2014-9-6 ]

  • 黄公望的丹法及其画境

    

    一、黄公望的生平及师承

   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,也是一名道士。早些年《富春山居图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,也掀起了一股研究黄公望的热潮。关于黄公望的生平,《道藏》中叙述寥寥。《正统道藏•洞真部•方法类》中收录有黄公望所传《纸舟先生全真直旨》,《洞真部•众术类》收录有黄公望所传《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》,《洞玄部•众术类》有黄公望所传《抱一函三秘诀》,均足以证明黄公望的道士身份。

    笔者的师兄刘道长,早几天随从袁中平先生参访富春山的黄公望纪念馆,带回来一本相关的资料。纪念馆的馆长看到刘道长说:“你是第一个来我们这里的全真道士。”黄公望本为全真门下,可惜后世道士于此知之甚少,湮没无闻,令人叹息。

    北大哲学系的谢波有一篇短文《黄公望的入仕与奉道》,关于黄公望先生的生平和师承考述甚详,云:“黄公望(1269-1354)为元代画坛四家之首,擅画能诗,诗赋多见于《元诗选》、《全元文》,其山水画作笔意苍茫、简淡深远、构图独特,在中国画史上地位赫然。黄氏画作传世较多,如《丹崖玉树图》、《九峰雪霁图》、《天池石壁图》等,其中最享盛名者当推《富春山居图》。该图黄公望晚年耗时数载而成,被誉为“画中兰亭”,清初因遭火燎断成残卷,更是平添一段传奇。残卷前段名《剩山图》、后段称《无用师卷》,今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。”元朝全真门下,人才济济,元代画坛四大家,黄公望、倪瓒都是全真道士,抚今追昔,令人叹息。

    黄公望一生两次入仕,都不是很理想,后来参透世事无常,富贵浮云,心灰意冷,遂礼全真道士金月岩真人为师,修习性命之学。号一峰道人,又号大痴道人。关于黄公望的师承,谢波先生也有详细的考证,云:“饶宗颐在《黄公望事迹摭佚》一文中写道:“长春丘处机——李志常(真常)——王溪月——金志扬(蓬头)——黃公望/方方壶……”而在明成化《杭州府志》卷45《仙释》、嘉靖《浙江通志》卷68《杂志》第11之6《仙释》、陈铭珪《长春道教源流》卷7、白云霁《道藏目录详注》等记载中,黄公望均以道士身份出现,与教内金蓬头、莫月鼎、冷启敬、张三丰等交往素厚、互为师友。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》有《金月岩传》,张宇初《岘泉集》亦有《金野庵传》,载金蓬头学道于全真李月溪。又据张宇初言,李月溪应初学道于白清紫,即白玉蟾(1194-1229)。李真常即李志常(1193-1256),是丘处机西游随行弟子之一。可知李月溪原是金丹派南宗门徒,后从李真常参学全真。”

    也就是说黄公望师承于全真,他这一脉,不仅师承长春邱祖的北宗丹诀,也参了紫清真人白玉蟾的南宗丹法。这个也是符合,南宋灭亡之后,江南一带丹道南北宗交融的历史事实的。

    二、黄公望的丹法

    甲、重性功而轻命功

    由于黄公望在绘画上的造诣,他关于丹法方面的成就因此被堙没。就跟张旭一样,草书闻名于天下,其实张旭的诗写的也是不错的。前面已经说了,黄公望的丹书在《道藏》里有三部,是祖述金月岩、三峰老人,其中大抵宗法于北派清静丹法。并且主张以性功为主,不怎么讲求命功的修炼。

    黄公望所传《纸舟先生全真直指》云:“或谓金丹乃神仙之道,必有口授师传密语,或指大道谓之单修性宗,不违(达)命宗,不得成仙道。今为大众破此一疑。谓如鱼化为龙,朽麦化为蝴蝶,雀入水化为蛤,蛤化为飞鹑,贞女化为石。彼此以有情而化无情,无情而化有情。或自己一念坚固而化,为触阴阳二炁而化。以物性论,则有飞潜动植之不同;以形质论,则有鳞甲羽毛之差别。其神奇不测也如此。安有所谓真师密传口授之妙。物之较人,天地悬隔。人为万物之灵,若能悟全真之妙,念念相续,专炁致柔,照一灵而不昧,返六用以无衣,守一忘一,至虚而静极,静极则性停,性停则命住,命住则丹成,丹成则神变无方矣。人之化仙,即与物之念坚,触炁而变化,无有异也。”黄公望这里回答了当时内丹性命双修的疑问,自钟吕以来,多认为单修性功,不能成仙道。吕祖云:“只修命不修性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只修性不修命,万劫阴灵难入圣。”道教仙学主性命双修,形神具妙。反对偏修枯修,要形体和精神都达到和谐的状态才是仙道。而《纸舟先生全真直指》则认为单修性功,便可以成仙。好比贞女化石,朽麦化蝴蝶一样,全靠一念之精诚。何况人为万物之灵,如果能悟彻全真之道,专气致柔,性停命住,便可以结丹,可以成仙。“人之化仙,即与物之念坚,触炁而变化,无有异也。”这个过程,全靠修行人念头坚固,不分心,专心于此,念念无违。

    重阳祖师立教,就说全真道,三分命功,七分性功。《纸舟先生全真直指》作于元朝,更是提出成仙全靠念力之坚,修性功就可以了。这个是宋元以后道教发展的一个趋势,后世王常月祖师传戒,以戒定慧而修成金仙,也是如此。西山净明派,也是主张不用修炼,自然道成。

    乙、黄公望丹法与南宗之渊源

    前面说了黄公望虽然是全真道士,但是其丹法也有南宗之师承,这点在其所传之《抱一函三秘诀》一书中就有所显露。因为仅仅是修性功而成仙,虽然说不无可能,如庄子之心斋坐忘,忘人忘我,冥同是非,不知何者为我,何者为我,内外澄澈,与道合真。也有所谓以“太虚为鼎,太极为炉。清净为丹基,无为为丹母,性命为铅汞,定慧为水火。惩忿窒欲为水火交,情性合一为金木并,洗心涤虑为沐浴,存诚定意为固济,戒定慧为三要,中为玄关,明心为应验,见性为凝结。三元混一为圣胎,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,身外有身为脱胎,打破虚空为了当。此最上一乘妙道,至士可以行之,功满德隆,直超圆顿,形神具妙,与道合真。”这个古人称之为“最上一乘妙道”,虽然理论上确实可行,但是无实际的可操作性,乃为上等根器人说法,不适合于普通人的修炼。所以黄公望在其丹书中,也有提到宝精爱气炼形之道,并且多次引用张紫阳真人的《悟真篇》,足见其与金丹南宗之渊源。

    《抱一函三秘诀》中援引《参同契》的易学象数模型,探宇宙开辟之由,万物生成之理,而论证金丹之可成,神仙之可学。譬如先、后天八股、河图洛书、五行生成之数、十二辟卦、二十八宿、周天火候、坎离互根、阴阳颠倒等,莫不取法于《参同契》。譬如《抱一函三秘诀•明五行采取其药》云:“先存先天真一元神于室中,为戊土,是曰阳土,乃性也。真铅之化,次运妙用,发生之炁,入室中为己上,是曰阴土,亦名黄婆乃情也。砂汞之化盖阴阳互生,相感而为情。夫元炁藏于坤宫,从而发生,则金胎继踵于斯,亦化生而上腾坤宫者,亦名铅精之房。经云:金火者,金者,金胎。火者,发生阳炁。真铅也。丹术着明,莫大乎金火。故此炁推运变化,归乎中宫,是名曰砂。为木,阳炁到髓海,极而生阴,名曰砂中抽汞为火。经曰:变化为砂汞。砂汞者,金水之二用,缘砂汞乃阴阳也。甲时三阳用事,炁升为砂,谓之金半斤。庚时三阴用事,炁降为汞,谓之水半斤,合二八之数,变化室中而成大丹。乃砂汞合体,投铅成银,是为五行全矣。斯谓之一炁之根也。谓之元炁,然金水同宗,坎流于戊,木火同宗,虽就于己。张真人曰:离坎若还无戊己,虽含四象不成丹。只缘彼此、怀真土,遂使金丹有还返。如达斯理,是谓药子矣。”这里所谓坎中之土,是为阳土,阴中之土,是为阴土。坎离之中皆有真土,乃能互相沟通。这里说金水半斤,金为水母,水为金子,内丹又叫金丹,故修炼全在得此金炁,然而金化为水,水返为金,皆一炁之升降耳。修炼之士,调衡斤两,金水各半斤,合一斤之数而成大丹。窃案金水之说,乃金丹南宗之论,仇兆鳌《古本参同契集注》云:“自上弦而望,谓之盈;自下弦而晦,谓之朔。鼎中一月六候,全在弦望盈朔之间。其前三度为金,朝屯用之;后三度为水,暮蒙用之。而金炁首度在朔后,水气首度在晦前。此尤其紧要者。若金水先后之期,或至乖舛,则凶咎立见矣。”又云:“二十三日,又当下弦之期,阴阳各半,金水又平,丹药至此,阴符得中矣。”但是南宗之金水乃是说彼家真一之炁的盈缩,以为温养,而行朝屯暮蒙之火候。而黄公望这里的金水显然是另外一个意思,但是却仍然引紫阳真人之语结束,足见其于南宗《悟真篇》之重新阐释。当代王沐《悟真篇浅解》也是以北宗丹法解释《悟真篇》,都是体现了元朝以来全真北宗与金丹南宗之交融。

    三、道家修炼于黄公望画风之影响

    《文心雕龙》云:“老庄告退,而山水方兴。”人们对山水的关注,山水诗的兴起,是和道家思想有密切联系的。道家崇尚自然,亲近自然,在与大自然交流的过程中,体会天地之无穷尽,从而得到一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领悟。李泽厚在其《美的历程》一书中指出元朝山水画的特点是:“元画使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、情感、理解诸因素,便不再是宋画那种导向,而是更为明确的‘表现’了。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,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。‘宋人写树,千曲百折……至元时大痴(黄公望)仲奎(吴镇)一变为简率,愈简愈佳。’”他追求的是一种萧疏淡雅的有我之境。“通过精炼的笔墨,传达出闲适无奈、淡淡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的寂寞和沉默。”宋人是类似于拍照的,画一样东西,务必形似。而元人的画则跳出宋院体画的窠臼,借形以传达一种意趣。所以李泽厚将宋画称为“无我之境”,元画称为“有我之境”。既然这个画中有一个“我”在,那么这个“我”的境界之高低,修养之如何,皆可以在此画中显现出来。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也不例外。

    据说黄公望为了创作《富春山居图》经常到富春江边、沙洲上,去观察山水之情状,有时候太投入了,衣服被打湿了也不知道。中共富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《富春山居图实景图》中有富春山实景和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对照。可以看出实景和《富春山居图》还是有出入的,足见艺术是来源于自然。而《富春山居图》用墨精炼,无一毫拖沓之笔,既可以看出黄公望高超之技艺,也足以见其涵养。

    《南华真经》里有个故事:

    宋元君将画图,众史皆至,受揖而立,舔笔和墨,在外者半。有一史后至者,儃儃然不趋,受揖不立。因之舍,公使人视之,则解衣礴臝。君曰:“可矣,是真画者也!”

    这个真正的画师忘记了外在的东西,所以能够画出最好的画,能够以自己的灵性去感受造化之奇妙。所谓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。但是《富春山居图》作为一个基于富春山进行的一个再创造的艺术产品,其中肯定包含有作者的取舍,进行了一些艺术的加工。也就是说黄公望在创作此画的时候,或有意或无意的透露出自己的意趣。平林远树,沉默寂寥。是画,更是作者之心境。

    这种心境,一方面因为黄公望仕途失意;一方面也得益于他的道家内丹的修炼。老庄思想对其思想的影响,在他的画中也有显现。既然尘世不可为,唯有寄情于山水之间,从这美丽的山水之中,得到一种慰藉,感受天地之永恒。在这种感受自然之永恒存在的时候,自己也仿佛于自然为一,当下即成为永恒之存在了。

    元朝由于外族统治,南人、儒生地位低下,导致许多知识分子涌入道教,从神仙信仰、道家学说那里寻求灵魂的归宿。元朝戏剧之成就,道教(尤其是全真教)之兴盛,也是其他时代所少有的。一个时代的不幸,却成就了另外一种大幸。士大夫处此艰难困苦之期,却不沉沦堕落,而于山水之中求生命之真谛,创造出精美之艺术,而开一代之画风,达宇宙人生之最高境界,不得不说和道家思想有极大之关系。

    主要参考文献

    《抱一函三秘诀》、黄公望传、

    《纸舟子丹诀》、金蓬头、黄公望传、出自《中华道藏》

    《美学三书》、李泽厚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、2008

    《黄公望的入仕与奉道》、谢波、见中国道教协会官网

    本文发表于《道影随行》第三十期



Copyright ©2022 广州田至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 All rights reserved. 保留所有权利

服务热线:13926267057  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历德雅舍  网址:www.688zgdy.com
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粤ICP备12076813  技术支持:现科网络

现科网络